化材学院与有机所联培硕士生苟飞虎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刊发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4-05-21浏览次数:14


近日,化材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培硕士研究生苟飞虎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 = 16.6)上发表论文“Catalytic Kinetic Resolution of Monohydrosilanes via Rhodium-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Intramolecular Hydrosilylation”,通过铑催化分子内不对称氢硅化反应首次实现了消旋硅烷的催化动力学拆分过程,可同时获得手性环状四取代硅烷 (dihydrobenzosilole)和单氢硅烷。上海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化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苟飞虎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鹏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硅中心手性化合物因其在医药、材料和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借助不对称催化化学的快速发展,通过不对称催化构建硅中心手性化合物受到了化学家的青睐。然而,经过多年发展,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目前主要依靠于对潜手性硅烷的去对称化过程获得,直到最近才有消旋硅烷经由催化动态动力学不对称过程 (DYKAT)构筑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被报道。催化动力学拆分可以一步获得两类手性化合物,然而该方法还没有被应用于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中。

王鹏研究员课题组基于前期在催化不对称氢硅化反应构建含硅手性化合物研究的经验 (Angew. Chem. Int. Ed.2020, 59, 8937–8940; Angew. Chem. Int. Ed.2022, 61, e202113052),以商业可得的[Rh(cod)Cl]2为催化剂、(R,R)-EtDuPhos为手性配体,利用催化动力学拆分策略一步高效和高对映选择性地获得了两类硅中心手性化合物,即环状四取代硅烷 (dihydrobenzosiloles) 和单氢硅烷。这两类含硅手性化合物均可进一步转化为其他手性分子,包括硅中心手性七元环状硅醚和八元环状硅烷,为硅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化材学院自2016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科研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组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队伍,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给予联合指导,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入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持续提升科研平台建设,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论文网址: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04732


(供稿、图片: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